狂犬疫苗三针都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方案已经更新了很多次,现在接种程序是: 1.暴露后免疫(即被可疑动物咬伤之后):(一)立即处理伤口;(二)接种狂犬病疫苗,具体为:于0、3、7天分别注射一个小剂量的疫苗,共接种4针或5针。在0天内完成第一针接种的患者,第2针疫苗应在第14天接种,第3针疫苗应在第28天接种。
2.预防注射(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被可疑动物严重咬伤的患者):(一)于0、3、7、14和28天各注射一剂疫苗;(二)对重症感染患者应缩短接种时间,如必要时可于0、3、7天注射三剂疫苗,以后每隔10-14天注射一次,直至注射完第5针疫苗为止。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接种程序,接种了疫苗的人一旦出现发热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去医院诊治并报告接种单位;如在疫苗接种后发生狂犬病,则应立即补种余下的疫苗,不可中断。
狂犬病疫苗是一种特殊的疫苗,它属于被动物咬伤后补救性疫苗,对于狂犬病无症状感染者或潜伏期患者,接种狂犬病疫苗也可预防发病。目前狂犬病疫苗有四针和五针两种接种程序。
狂犬病疫苗三针法的接种程序:第1天接种2剂疫苗(左右上臂),间隔7天和21天在另侧上臂各接种1剂。如果在外地出差、旅行,一旦未能按时接种,可以延期接种,尽快按程序间隔补种即可,不能少打。但接种程序拖得越长,人体产生抗体的时间越长,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少数人可能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疼痛,或出现低热、倦怠、头晕、头痛、恶心、腹痛、关节和肌肉痛等症状,上述症状一般不需处理,多可自行缓解。极少数人可能出现皮疹、脉管炎、神经根炎、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或出现腹绞痛、多发性神经炎、淋巴结炎等,应按疫苗AEFI处理原则尽快诊断和处置。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的人员仍应按照程序完成全程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