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为什么叫豚鼠?
豚鼠又叫荷兰猪、天竺鼠、太平鼠等等,是啮齿目豚鼠科豚鼠属下的唯一物种。
豚鼠名称中的“豚”并非来源于与猪的相似性,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对鱼和兽的一些分类传统。
古人没有现代生物分类学和解刨学知识,而鱼、兽等许多古代分类又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经验,所以古人所称的“鱼”、“兽”等范畴,与现代生物分类中所称的“鱼纲”、“哺乳纲”等范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豚”是体型较小的兽、猪的古称,所以与猪相似的幼小鲸类也称为“豚”,类似地,一些较小的鱼也被称为“豚”,如“文鳐豚”和“刀豚”,连一些较小的生物如田螺也叫“豚”,即“田舍豚”。
古汉语中,有两类“鼠”:一类与现代生物学中的“啮齿目”相似,只是也有少数像鼩鼱这样的小型滑鼠、鼹鼠类被算作鼠;另一类“鼠”专指各种“鱼鼠”或“水鼠”,也就是所谓的“水族”。
例如,“鰌鼠”实际上就是鰌鱼,“鼷鼠”有“金鼠”、“水鼠”等多个种类,其中“水鼠”是属于“水族”而不是属于“兽族”的一种小型鱼,相当于一种鲤科小杂鱼,而“金鼠”、“河鼠”就是啮齿目水鼠或鼹鼠。
同理,古人称为“牛”的物种很多也与现代所说的“牛”——反刍兽亚目牛科动物无关,如犀牛、河马、豪猪、象鼩都可以称为“牛”,与“马”可以指斑马、美洲野马、驴和犀牛一样。
“豚鼠”一名是古人根据当时欧洲关于这种动物的传入描述得出的——“其形略似鼠,亦能啮人,短尾隆腹,肥大如豚”,所以古汉语中,“豚鼠”、“水豚”等词语本来与“豚”和“鼠”没有什么关系,“豚鼠”不是什么“猪老鼠”,“水豚”也不是一种会游泳的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