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蛙有哪些品种?
树蛙这个分类下,根据地理分布,大概可以分为亚洲、澳洲和非洲三个亚人目。 其中亚洲的树蛙比较特别,它们不是基于基因组的分析得出的物种,而是一种形态上的划分。在树蛙刚刚被科学发现之时,人们并不了解它们的基因组,所以就用形态学的方法,将那些身体细长的树蛙归类到树蛙科内,并命名为树蛙属,而其他体型短粗的树蛙则归属为无尾蛙属。
现在来看,树蛙属和无尾蛙属之间的遗传差异其实很大,甚至已经超过了龟鳖类(Hepatopotamidae)和蜥蜴类(Lizards)等爬行动物的差异程度。所以在树蛙属下面,并没有明确的物种边界。
目前对于树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及大洋洲地区,非洲的树蛙研究则相对较少。
1.亚洲树蛙 Sub order: Rhacophorinae 下目: 树蛙属
2.菲律宾树蛙 Sub order:Rhacophorinae 下目:树蛙属
3.爪哇叶尾蜥(原隶属于蜥蜴总科) Genus:Pholidoscelis 4.马来巨树蛙-(原隶属于蜥蜴总科,后单独成属) Genus:Microhyla 5.台湾虎皮树蛙 - 新物种,原隶属于林蛙科 Genus:Smilisca
6.南美树蛙(原隶属于蜥蜴总科,后独立成属) Generalis:Pristimantis
7.美洲棱背树蛙 Generalis: Pachymelanophrynus
8.澳洲小树蛙 Generalis:Cysostomus
9.马达加斯加树蛙 Generalis:Mantidactylus
树蛙共有六种以上在中国有分布,分别是姬蛙属的黑斑侧褶树蛙和大黑疣树蛙 (模式产地皆在中国),树蛙属的玉带兰树蛙、小兰树蛙、东方铃蟾和棘胸蛙(后三者旧属于铃蟾属),其中姬蛙属的两种树蛙分布于长江以南,树蛙属的几种树蛙分布于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大部分树蛙有北方向南方扩散的趋向。 树蛙的蝌蚪在形态上与铃蟾的蝌蚪较接近,而与姬蛙的蝌蚪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口角无外须,唇齿式多为Ⅰ-Ⅳ-Ⅰ/Ⅲ-Ⅲ(姬蛙蝌蚪为Ⅰ-Ⅳ-Ⅰ/Ⅲ-Ⅳ)。 中国所有的树蛙皆无活动鸣囊,发声时的声带共鸣腔为咽部向前扩展的空间,而姬蛙属、树蛙属和铃蟾属的物种在其他方面无明显界限可分,并常被混在一起讨论。
黑斑侧褶树蛙(Polypedates nigropunctatus)皮肤上有大量肤腺,指趾端具发达的吸盘。背面灰褐色或绿褐色,通常在眼后、肩、股后方以及股、胫、跗跖背面有深栗色或黑色大斑,腹面乳黄色,无斑纹。生活于山溪边、池沼附近的灌丛或水草丛中,每年的4-7月在水边草丛产卵,产卵后一般不守卫。蝌蚪黑褐色,吻钝圆,口裂较宽,上唇略长,唇齿式与姬蛙相同,趾式为1(4)2-3-5。幼体为植食性,主要以水生藻类、浮游生物为食,成体主要以蛾类、蚁类、蜚蠊类等昆虫或其幼虫为食。
大黑疣树蛙(P. dorsalis)皮肤较黑斑侧褶树蛙粗糙,背面和四肢背面有密布的红棕色疣粒,雄性头和身体背面的前半部尤其明显。生活于山区山溪边的草丛中,5-7月产卵,蝌蚪与黑斑侧褶树蛙蝌蚪很接近。
玉带兰树蛙(Rhacophorus arboreus)皮肤湿润,无褶纹和吸盘,胸腺突出,指、趾上有长距,后肢较粗壮。背面蓝绿、草绿或橄榄绿色,常具有深棕色或棕色不规则斑纹,胸腺间及四肢背面具深棕色横斑,腹面橘黄或柠檬黄色。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原和山区,常栖息于池沼、沟渠或水塘附近的草丛、灌丛和高大的植物上,4-7月产卵,蝌蚪金黄色,口裂较宽,唇齿式与姬蛙蝌蚪相同。幼体和成体都为植食性,以水生藻类、浮游生物、陆生植物幼芽和小型昆虫为食。
小兰树蛙即“库玛塔兰铃蟾”(Rhacophorus darwinii kunmaiensis)。皮肤光滑,无颞褶,指、趾上有长距,无吸盘,后肢细长,前肢较短。背面青绿或蓝绿色,具有深棕色斑纹,体侧和四肢背面具深棕色横纹。生活于中国西南部,栖息于水塘附近的草丛和灌木丛中,4-6月产卵,蝌蚪深黑色,吻钝圆,口裂较宽,唇齿式为Ⅰ-Ⅲ-Ⅰ/Ⅲ-Ⅲ,趾式为1-2-4-3(5)。幼体为植食性,以水生藻类、浮游生物为食,成体为杂食性,以蚊幼虫、蜚蠊类幼虫、植物幼芽为食。
东方铃蟾(Ptyctis stejnegeri)皮肤较粗糙,具有颞褶和侧褶,指、趾上有长距,指间仅有一半有蹼。背面暗褐色或黑褐色,常具有浅绿色或黄绿色斑纹,腹面黄色或乳黄色。生活于中国西南部,栖息于缓流溪流附近的草丛和灌木丛中,5-8月产卵,蝌蚪深棕色,口裂较宽,唇齿式为Ⅰ-Ⅱ-Ⅰ/Ⅲ-Ⅲ,趾式为1(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