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有球虫会传染人吗?
球虫病是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动物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腹泻和贫血等,可引起幼龄犬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发育不全,影响犬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死亡[1]. 球虫属原虫门、球虫纲、球虫目、等孢科,分为两种类型:卵囊型和芽殖型(又称滋养体型);根据宿主的不同又可分为人球虫、猪球虫和人/猪混合性球虫以及犬猫等家养宠物球虫[2-4].
常见的犬球虫包括伯吉氏球虫(Eimeria budgei)、多形球虫(Eimeria multiformis)、斯氏球虫(Eimeria steini)、韦氏球虫(Eimeria weybridgei)与隐球菌(Cryptosporidium);猫球虫主要包含有巴贝斯球虫(Eimeriolabebeae)、巴贝斯焦虫(E.labebeae parasite of Leishmania infantum)及猫食源球虫(Oodinium cati)[5,6]. 研究表明球虫的感染率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异,其中狗的感染高峰为春末夏初,秋季是猫感染的高发期[7~10]. 在自然情况下,大多数犬和猫可通过消化道接触并感染球虫,但不同种类的球虫感染犬和猫的感染途径不尽相同,犬通常因食用染有隐球菌污染的饮用水或食物而感染该病菌,也可经口途径传播;猫则主要通过吸入带有隐球菌孢子物的灰尘而感染病原菌,且猫可以通过胎盘垂直感染其子代[8,9].
球虫的生活史复杂而且具有多样性,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很长时间,因此极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和交叉感染[11,12],从而成为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球虫的研究较为全面,但在对球虫的检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极大地制约了人们对球虫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球虫感染后的危害程度认知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本文将对犬球虫病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今后更好地防控此类传染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1临床流行病学
1.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在自然界中,球虫广泛存在于土壤、草料和水等环境中[13,14].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宿主,球虫可以分为人和猪的共患球虫,如伯吉氏球虫[15]和在人和猪之间传播的混合性的球虫,如韦氏球虫[16]等,这些类型的球虫均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给易感动物.另外,由猫所携带的巴贝斯球虫和猫食源球虫同样可以感染犬,并通过空气媒介进行传播,而猫食源球虫还可感染人体引起胃肠炎症状[17,18].
隐球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犬一旦被感染后可引发慢性肠胃炎并出现腹泻等症状;然而,犬是否会出现免疫抑制现象尚不明确[19,,20,21],但是,当猫患有隐球菌病时可能会诱发犬的胃肠炎等疾病;犬还可以感染一种由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组成的阿米巴原虫 — 多形巴贝虫 [22, ,23, ].
1.2流行特点 目前国内外有关球虫病的报道多见于犬, 而对于其它动物的报道甚少,这可能是因为球虫是一种寄生性寄生虫,只能在动物的肠道内生长繁殖,且难以存活于体外故无法在体外出土,并且由于其生活史周期较长加之检测技术有限等原因才使得球虫病的研究相对滞后.由于受到地理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球虫病发生规律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美国的一些州中,成年犬球虫病的发病率较高而在另一些州中却表现为幼年犬发病率高,这与当地犬的年龄结构有关[24].
我国关于犬球虫病的报道也极少,大多数学者认为在南方地区的犬球虫感染率高于北方地区,这可能是由于北方地区的气候相较于南方而言较为寒冷干燥致使球虫不易生存进而降低了其感染几率的原因所在.另外还可能有其它的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总之,在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犬的球虫感染情况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别,这一结果还需要更多的试验来加以证实
2 致病机制
球虫侵入宿主人畜体内后,首先附着于肠粘膜上皮细胞的表面,然后通过胞膜分泌的多种毒素直接作用于肠黏膜层,使其发生损伤、脱落继而形成溃疡病灶,使肠腔内液体流出增加.病变部位还可能发生出血、粘液增多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肠梗阻的现象[25,26].
2.1对肠组织病理的影响 对犬进行实验性感染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血液指标逐渐偏离正常值范围,说明此时机体已处于感染状态;在感染第1周左右,血液中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在第2周后,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开始下降;直至第4周时,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1,26,27]这说明感染初期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且后期可能还会进一步降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整个病程结束,球虫感染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并在肝组织中形成多个脓肿样病变灶,部分病例还会出现坏死症状[28~33].
2.2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 球虫侵入宿主体内后会刺激T细胞分化增殖并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促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并发生变态反应[34,35].球虫还能改变宿主的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从而导致机体对感染的应激能力减弱,并最终导致机体发病,已有研究显示